发布时间:2023-12-29 17:48
来源:乐业镇
实干之星 杨炳霞
1962年出生的杨炳霞兄弟姐妹八人,她在家排行老三。因为家里穷,读完初中就辍学了。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她却是远近闻名的“明白人”,在庆明村群众眼里,她更是一个能人。
八十年代,教师待遇差、地位惨淡,很多人不愿当老师,更没人愿意到偏远的农村教学。当时的杨炳霞正值青春年少,怀揣一颗善良、美丽、纯洁之心,当得知村里缺少一名小学老师后,这位勤劳淳朴的姑娘义不容辞的担当起了教书育人的重任。由于那时候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杨炳霞要负责三个年级的教学工作,不仅要教学还要注重孩子们的品德培养,工作量极其之大。可是她从未放弃,默默付出,为学生提供着最好的教育。
可是事与愿违,突然有一天杨炳霞感觉眼前光线恍惚,看不清东西,她的丈夫董德生立即送她就医,但由于医疗事故导致她永远的失去了光明。这就意味着从一位风华正茂、受人敬爱的老师,到双目失明的残疾人,杨炳霞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在丈夫及孩子体贴入微的照顾下,在乡亲们的劝慰和鼓励下,杨炳霞用近两年的时间学会了生活自理,逐渐走出了痛苦。她常常对儿女说,眼虽盲,但心不能瞎,要靠自己活出个人样来。
双眼失明以来,凭着一股志气和韧劲,杨炳霞学习庭院养殖,成为行家里手。农忙时,她在田间来往自如,俯身蒿草施肥和明眼人没啥两样,如果不是看见她空荡荡的眼窝,大家根本无法相信她是一个盲人。“别看眼睛看不见,但她肯下力气,干啥都有一套。”周围村民谈起杨炳霞,都竖起大拇指。
2016年以来,乐业镇党委、镇政府及帮扶干部多次到她家走访慰问,帮助制定脱贫规划,为她讲解脱贫相关政策,不断鼓励她努力奋斗过上幸福生活。这份温暖更加坚定了杨炳霞要靠勤劳双手,摘掉贫困帽子的决心。
2016年底,杨炳霞一家抢抓扶贫惠民政策机遇,申请小额信贷和产业扶持政策,搭置养殖圈舍,购买8头成年黄牛。大力发展起了养牛业。自从认准了这条致富路子后,杨炳霞一家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她们总是在牛舍奔波劳碌,晴天赶坡放牛,雨天集中喂养,经过一家人的精心照管,每头牛都膘肥体壮,茁壮成长。
杨炳霞平日里就喜欢在牛舍里转悠,清理牛舍卫生,整理牛舍杂物,抚摸查看牛犊长势,跟正常的明眼人一样,每个细节都不放松。她家饲养的牛群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病害,也没有发生过一次因管理不当而死亡现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炳霞用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在养牛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争创增收,提高效益。2020年底,达到脱贫标准的“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纯收入也超过国家扶贫标准,顺利通过核验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庆明村勤劳致富的榜样。
宣传之星 奋进之星
张兴明
庆明村张兴明荆桂梅夫妇在庆明村是比较有“闯劲”的,他们头脑灵活、勤劳肯干。早些年制作烘焙食品、种植西瓜、蘑菇等经济作物、开设纺织作坊、经营小卖部。多年来的辛苦操劳,拖垮了夫妻二人的身体。因为疾病住院治疗及后续的药物费用支出,早就花光了家中积蓄。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依然日复一日的伺候年近九旬的老母亲。
纳入贫困户以后,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加大,缓解了家中经济压力,在帮扶单位和镇领导的关怀下住进了幸福大院,解决了住房问题。他逢人便说,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使我的家庭生活越过越好,是党的好政策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我要真心实意感谢党感谢国家。
庆明村委会给张兴明设置了公益性岗位,成为一名保洁员。他非常尽职尽责,展现了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秀公益性岗位人员的风采,村民们对他赞不绝口。他在工作时,遇到村民就会主动宣传党和政府惠民的相关方针政策。他说,作为政策的受益人,要让村里的所有老百姓都及时了解,在需要的时候都能享受的到。他用最朴素、最简洁、最直接的话语,将政策告知村民。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仍然搞庭院经济,响应号召,逢人便宣讲党的医疗政策、教育政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