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0 19:02
来源: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培养学生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正逢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同江市赫哲族鱼皮艺术馆非遗就业工坊携手同江市文采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兴趣课堂”活动,6月5日上午,工坊负责人张静姗邀请同江市文采幼儿园的师生共计20余人,前往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探索“非遗”的美丽与奥秘。
百花开放笑声甜,拂面浓馥六月天。
同江是我们的家乡,也是赫哲族的故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文采幼儿园的孩子们了解家门口的“非遗”,本次“非遗兴趣课堂”以研学旅行的方式,同江市赫哲族鱼皮艺术馆非遗就业工坊的负责人张静姗和刘春香,充当非遗讲解员,带领孩子们来到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让孩子们领略赫哲民俗文化、感知家乡非遗之美,进一步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和自豪感,传承非遗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
走进展示馆,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推开了一扇厚重的历史大门,凭栏而望,看飞檐花楣雕窗,静静述说着一个个逝去的沧桑岁月。非遗展示馆内精美的展品和古老的手工艺品无不渗透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度,深深吸引着现场每一个来参观的小朋友。展示馆内静态展示与动态展示相结合,集中展示了同江市100余项非遗项目,展品汇集精品力作、制作工具、原材料、珍贵影像等,展现了浓厚的同江地方特色。
孩子们欣赏着一件件非遗文化展品,聆听着张老师细致又生动的讲解,赫哲族古老的历史和发展足迹也渐渐明晰起来,渔猎文化、节庆文化、技艺文化等众多非遗项目,都给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古老文化的瑰宝也变得不再陌生,焕发了新的生机。馆内声光电等多媒体展陈手段全方位多角度植入,赫哲族原始村落虚拟漫游、赫哲文化创意水幕、鱼文化长廊等非遗大数据保护平台,使孩子们在互动参与中近距离触摸历史,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验感、参与感、代入感,加深了孩子们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生活的了解。
活动中,同江市赫哲族鱼皮艺术馆非遗就业工坊的传承人张静姗和刘春香,为文采幼儿园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课。
课上,张老师和刘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赫哲族历史、赫哲族鱼皮文化、鱼皮画、鱼皮工艺品。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孩子们知道了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全国有5300多人,同江市是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区,赫哲文化历史悠久,以渔猎文化为核心,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是赫哲族以北方冷水鱼的鱼皮为原料制作衣物用品的传统手工技艺,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上,刘老师也为孩子们展示了工坊的手工艺人制作的鱼皮工艺品,这些精美的鱼皮工艺品,是在赫哲族传统的鱼皮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而成,工匠们利用传统的鱼皮剪贴技术创制了现在的鱼皮工艺品,使古老的鱼皮文化延伸到艺术领域。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手工艺人的用心守护和执着追求,才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岁月的更迭中始终保持熠熠生辉。
通过本节课,孩子们对赫哲族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孩子们关注“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非遗”文化就在身边,唤起了孩子们对保护、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识。
此次活动,既丰富了非遗传承实践体系,也为孩子们打造独具一格的成长园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让“生活课堂”、“校外课堂”和“社会课堂”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将“非遗”的美请进孩子们的心里,真正做到“从这片土地生长,就要了解这片土地的文化”,深耕赫哲故里的人文沃土,推进传统文化的自信自强。
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非遗馆里,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与“非遗”的距离,度过了一个不一般的六一。非遗馆乐享童年,让小朋友们通过展览、体验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认识非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迎接自己的节日。
通过本节非遗兴趣课,孩子们对赫哲族优秀的“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孩子们关注“非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非遗”文化就在身边,唤起了孩子们对保护、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识。
今年,同江市赫哲族鱼皮艺术馆非遗就业工坊携手文采幼儿园,将非遗保护与艺术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将非遗项目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带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结合校园兴趣课堂,每月定期开展一次非遗进校园教学实践活动,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素质教育的新渠道,让非遗技艺后继有人、技洒校园。
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开拓了文采幼儿园孩子们的视野,更收获了一份童年的美好回忆,拉近了孩子们与工坊非遗传承人之间的距离,也为未来工坊长期在文采幼儿园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