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津口赫哲族乡:突出民族乡特色 唱响关工“伊玛堪”

发布时间:2022-06-17 10:03

来源:街津口乡

街津口赫哲族乡总人口3667人,是全国七小民族之一赫哲族主要居住地,享有“赫哲故里”“赫哲第一乡”的美誉。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生态魅力乡、中国渔文化第一村、省级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街津口赫哲族乡关工委成立于2005年,近年来在乡党委和市关工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三年基层工作年活动部署,突出民族乡特色,唱响关工“伊玛堪”,关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党委抓总,织好关工组织网。街津口赫哲族乡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把关工委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纳入社会管理创新内容,与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表彰。乡党委副书记任关工委主任,乡级退休干部任常务副主任,吸纳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委书记、团委书记、妇联主任及乡民政、司法等工作负责人为关工委成员;各村成立关工小组,由村书记任组长,一名村干部专职负责关工工作,中心校由一名校领导主抓关工工作,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关工组织体系。

引入活水,优化队伍接续网。五老是做好关工委工作的主体。我们采取“领导谈话动员一批、组织部门推荐一批、上门求贤请出一批、五老互动吸引一批”的办法,新发展五老80人,通过“降段提段”,即降低新入列五老年龄段5岁,提高新入列五老文化水平至初中以上,提升了五老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活力,使五老队伍常在常新,成为一池活水。同时,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视察培训、专题辅导、外出考察等,加强对关工干部和五老培训。几年来,组织乡村五老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关工组织的职责任务等,提升了乡村关工干部和五老政治素质及工作能力。


依靠五老,育人抓好服务网。乡关工委创新工作思路,切实发挥五老在推动基层发展和培育赫哲新人中的优势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了“两史”、“三爱”教育。乡中心校退休的赫哲族校长尤玉镯、退休干部杜秀中深入学校、各村屯讲党史、同江史、街津抗日民族英雄的故事,组织青少年参观同江市红色教育基地,坚定了青少年做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开展“两法”教育。在各村、乡中心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举办“法治宣传伴我行”法律知识讲座,邀请公安警察、部队官兵、律师,定期对家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4-6期,受教育人数达2000多人,实现村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全覆盖。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五老人才优势,邀请市五老、农艺师蔺军等老专家传授、指导葡萄、玫瑰、粮食等种植技术,发展壮大了葡萄园、玫瑰园等产业,培养出刘津江等致富带头人,示范带动当地农户走上了致富路。助推旅游业发展。伊玛堪、鱼皮衣、鱼皮画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代表,乡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在这方面的技艺优势,带动赫哲族乡旅游业发展。赫哲族五老尤秀云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向游客介绍赫哲族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成为了宣传推介赫哲族旅游的金牌导游。国家级伊玛堪传承人吴宝臣、鱼皮衣传承人尤文凤,省级伊玛堪传承人尤秀云、尤文兰、尤文凤,鱼皮画传承人孙玉林等五老每年组织青年人举办两次培训班,传授指导鱼皮衣、鱼皮画制作工艺,教授伊玛堪说唱和赫哲语言,既传承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培养了年轻的赫哲文化传承人。

建章督导,保证工作依规网。为了保证关工工作依规有序,实现基层关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健全完善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关工委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对上级关工委的工作部署、本乡工作计划、重要活动等进行安排部署。关工委领导成员及村关工小组负责人、五老人员每季度集中组织一次学习,学习2小时以上,重点学习党中央最新文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各级党委和上级关工组织的工作要求。坚持联系制度,积极主动与组织、宣传、团委、妇联、政法、教育、科技等部门密切联系,及时交流有关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同时,加强对关工工作的考核,制定督导评估及考评办法,每两年对重视、关心和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和五老进行一次表彰奖励,发现并培植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典型。

同江市人民政府主办

同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

同江市融媒体中心建设运营(版权所有)

黑ICP备08100356号-1

黑公网安备 23088102000102号

网 站 标 识 码 :2308810013

TOP